北川地震遗址
“5.12”地震灾害后,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川考察时曾表示,北川老县城可以作为地震遗址保留,变成地震博物馆。“温总理的这一指示,让我们最早看到了北川重建的希望所在,那就是旅游先行。”2008年初冬,北川县县长经大中对记者说。经大中介绍,灾后恢复重建,北川已提出保护文化、旅游兴县、崛起北川的发展战略,探索“北川特色”的旅游发展之路。“科学的旅游规划和合理的开发利用,对灾区的恢复重建和长远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。”他说。
为了真心回报社会,北川还精心打造爱心工程,计划用三至五年将北川建成世界著名爱心圣地、爱心文化、禹羌族文化旅游目的地。到那时,北川可以实现多元意义上的旅游。包括:
爱国游:在建成的抗震救灾纪念馆内以及爱心墙等建筑上,展示地震遗迹、遗物、遗存,展现抗震救灾感人场景与事迹,以及社会各方艰难而无畏的救援行动,寓教于游,使其成为张扬人类爱心、凝聚民族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。
遗迹游:地震形成的灾难性景观堰塞湖以及大量救援遗物和遗存,具有很强的震撼力和吸引力。通过参观这些遗迹,可以使广大游客了解灾难的深重和救援的艰辛。
追思游:“5.12”大地震造成数万同胞遇难,数十万官兵、专业人员和志愿者直接奔赴现场救援,更多的人间接为灾区奔忙,难以数计的人为灾区献出爱心,通过参观具有纪念意义的遗址,教导游人在铭记灾难的同时,学会感恩和珍惜。
科学游:作为地震灾害发生地,灾区许多地方具有开展科学游的价值,可以新建科技馆和利用现存遗址,进行地震知识普及和教育,利用生动丰富的实物资料进行科学研究。
体验游:利用保存下来的救援遗物和遗存(帐篷宾馆),游客可以体验地震灾害的残酷和人类精神的伟大。可以通过吃“救灾饭”、住“救灾篷”、走“救灾路”、听“救灾事”等形式,切身体验救灾的艰辛,领悟人生的意义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北川羌族自治县隶属四川绵阳市,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,东接江油市,南邻安县,西靠茂县,北抵松潘、平武县。县城距绵阳市区60公里,距成都160公里。县境内山峦起伏,沟壑纵横,地势西北高,东南低,最高海拔4769米,最低海拔540米,县城所在地海拔652米。北川气候温和,四季分明,雨量充沛,年平均气温15.6℃,年平均无霜期在125—128天,年平均降水量1399.11毫米,平均日照931.1至1111.5小时。全县辖区3镇13乡,278个行政村和17个居委会,总人口16.1万,其中,城镇人口1.86万,占总人口的11.56%,羌、藏、回等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50.5%,1987年,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按少数民族县对待。2003年7月6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北川县,成立“北川羌族自治县”。
北川历史悠久。北周武帝天和元年(566年)正式建县,唐高宗永徽二年(651年)并北川羌族自治县入石泉县,1914年,因与陕西省石泉县同名,乃复名北川羌族自治县。1950年北川解放,隶剑阁专区,1953年隶绵阳专区,1985年隶绵阳市。
据史籍记载,北川是古代治水英雄大禹的隆生地,片古称“神禹故里”。北川是红军长征路过之地,1935年,北川人民积极参加红军、支援红军,为夺取千佛山战役胜利,保证红四方面军向西挺进,与中央红军会师,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,
1953年,北川补确定为“革命老根据地”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5.12纪念碑,其后的北川中学分校全部被掩埋
被泥石流掩埋的北川县城一角
北川县委宣传部副部长、新闻办公室主任王建向记者介绍5.12地震情况。其所指的前方是北川县地震遗址。这里将被建成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
被泥石流掩埋的北川县委大门
进入北川县老县城,路边随处可见这样的警示牌
从北川遗址上走过的邓家村村民。北川县城遗址是他们通往外界的惟一捷径,目前还属于被管制区域,那里的村民仅能凭借身份证出入。
在通往北川县成的一条公路旁,自发形成了一个小市场
北川县政府遗址前的大禹雕塑残像又被人们立了起来
地震半年后,北川县政府遗址前的水泥地缝如今都长出了玉米